設計絕對不僅僅是功能或者形式,無論哪個推哪個,都只是設計邏輯中的一小部分。
首先明確一下,設計邏輯如何定義?這里的設計,我認為不是設計成果的意思,也不是設計表現(xiàn)的意思,更不是用來忽悠的文本。而是應該理解為思考設計的過程,是指從開始的構(gòu)思到整體表達的完成,設計師是怎么想的。
對于設計之下的任何門類,都應該存在兩條思考的線索,即內(nèi)在的(internal)和表面的(external)。下圖一個是Peter Walker的Tanner Fountain, 一個是Adriaan Geuze的Oosterschelde Weir. 舉例僅僅是為了更直觀的展示這兩條線索的側(cè)重點,不代表一個設計僅考慮了一方面。我想,你應該能很容易地發(fā)現(xiàn)前者具有某種內(nèi)涵與氛圍,而后者具有非情感的物質(zhì)構(gòu)成。
當我們對一個設計的要求不僅僅是復制粘貼的時候,它必須有一個靈感來支撐,這就是所謂的內(nèi)在線索。沒錯,就是我們常常談起的,有時候有,有時候卻死活也找不到的那個靈感。一個靈感,它本身是應該自始至終貫穿并統(tǒng)領(lǐng)設計過程的,而且會通過完成后的設計表達出來。設計作為一個媒介,傳遞了設計者的靈感信息。
而表面邏輯,就是一個設計的物質(zhì)體系。它不包括設計到底要傳達人類的什么思想,表達人類的什么感情,尊重人類的什么歷史,它只包括設計的物質(zhì)層面。
再往細說,內(nèi)在方面,可以概括出兩條線索,一條是直覺(intuitive),一條是理性(rational)。同樣為了直觀表現(xiàn),下圖一個是Martha Schwartz的Bagel Garden, 一個是朱育帆的清華大學核能研究中心。面包圈的靈感完全來自于一種天才般的情感寄托,而審慎的軸線空間來自于考究的場地研究。
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邏輯就應該是有理性,若不能以理服人,就不算好的設計表達。其實完全不是,不去管什么理性,全憑感覺,瀟灑自在,也是一種邏輯。并不是理性才能讓人理解,難道詩人只有自己能理解自己嗎?感性、直覺照樣有一大批追隨者呀。
我們的教育挺擅長教理性這一塊的,也就是常說的通過現(xiàn)實條件的分析,然后推演,得到設計結(jié)果。不過我感覺在本科學設計的時候,我們是一團漿糊。什么是現(xiàn)實的、理性的、分析的,什么又是非理性的、幻想的、感覺的,我們搞不清楚。也不是說我們的大腦搞不清楚,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用這兩種方法來考慮我們的設計,這根本不需要教。但問題是我們想完了之后,做出來之后,我們無法理清本來明明在我們腦子里有過一遍的設計過程,就好像走過的路全是一片霧,回頭看,看不清楚。
這里有一個非常要強調(diào)的東西,叫reflection,中文我覺得反思比較貼切吧,就是在做設計的時候,得一邊想,一邊忠實地記錄自己的想法,然后去反思,我這么想是理性的呢,還是直覺的呢。如果這一塊我的設計是理性的,那改用直覺,又會產(chǎn)生什么結(jié)果?然后就可以開始折磨自己摒棄那些現(xiàn)實條件,閉著眼睛讓思緒在天上飛,一邊飛,還要不斷地睜開眼睛忠實地記錄,最后想著想著,畫著畫著,設計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。
很多人會覺得這樣設計是扯淡的,根本不現(xiàn)實,也沒法落地。這應該是國內(nèi)基礎條件造成的,我們確實沒什么機會去天馬行空,因為還有那么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呢,飯都吃不飽,就談浪漫的幻想,確實會招來罵聲一片。
但不能因此就說設計必須是理性的,不信你自己看看你的設計,你覺得那是純靠理性推演出來的嗎?為什么同樣的場地,你跟別人設計的不一樣?就僅僅因為你們考慮的條件、要素不一樣嗎?別自欺欺人了,你自己其實都根本不信的。本來嘛,我們大多數(shù)人做設計,就是理性+感性的,但圖紙表達卻在想方設法告訴別人,我這個是純理性的,特別有道理,必須按我這個來才是對的,一二三四,一條一條列出來,好像又有條理又有邏輯的樣子,然而誰也說服不了。
再說說設計中所謂表面的邏輯。這里也可以分為兩個線索,一個是開放的(Open),一個是封閉的(Closed)。
我們從一開始考慮設計的時候,就已經(jīng)有在想“這個設計會是什么樣子的”了,這個考慮絕大部分都是關(guān)于物質(zhì)層面的。而作為景觀設計來說,因為構(gòu)成它的物質(zhì)很多都是自然元素,所以很多情況下都會有動態(tài)的變化,會隨著時間,不斷地演進更替,這就是開放設計思想。不光是景觀設計,哪怕建筑設計這樣基本全是人工材料的設計,也有開放的設計,因為人是可以動的,社會是在變化的。
封閉,也可以理解為靜態(tài)。不用我說,書上都有很多把一切都定義好,建設到一個完成狀態(tài)的經(jīng)典設計范例。
更多人是沒有怎么見識過開放的設計。有人覺得日光的變化,植物季相的變化,就是動態(tài),我覺得這些變化都太穩(wěn)固了,沒有靈活性。開放設計一定是有靈活性的,伴隨著還會有參與性、互動性。下面兩張圖,一張江洋畔,一張?zhí)訛?,一個的態(tài)度是靈活、開放,一個是穩(wěn)定、精確。
所以總的來說,我不贊同很多人說的,設計的邏輯就是解決問題。那如果沒有問題,還要你去設計,設計什么呢?以前我們都拿著筆在課上記筆記,也沒覺得有問題啊,現(xiàn)在大學里有用ipad的有用surface的,他們用之前也沒要求蘋果微軟給他們生產(chǎn)啊,那是企業(yè)發(fā)明出來以后,我們才覺得哎呀,這個好方便,好好用。好的設計不僅僅是把問題解決了那么簡單,它還創(chuàng)造了需求,讓人產(chǎn)生了欲望。
當然了,以上都是理論層面的。凡事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那怎么做設計?按一開始所說的,怎么做設計這個問題,說白了就是怎么想出設計。
然而,怎么想壓根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好不好?上面已經(jīng)總結(jié)了我們思考所用的線索,我們的大腦會自然而然地按照這些方法來思考的,不需要刻意控制。我們能控制的是怎么畫最有效,那是技術(shù)問題。
真實的問題是,怎么提高設計?reflection, 就這個詞,個人認為就可以概括了。無論是研究別人的設計,還是不斷地改自己的圖,只有這一個途徑。構(gòu)思時盡量不要放過自己的思想,不要讓大腦想過了,手卻放棄了畫出草圖,交完圖不要扔在一邊,總結(jié)一下哪里的表達是到位的,哪里的表達很牽強附會。去理解別人設計中的Narrative(故事), 學習別人的手法。